广南:精耕细作“一粒米”,促农实现“五增收”
发布时间:2024-12-04 来源: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:佚名
近年来,广南县紧扣农民增收根本任务,依托八宝米特色资源优势,坚持党建引领,着力提升八宝米产业“组织化、专业化、品牌化”水平,推进八宝米产业“一二三产”融合发展,实现了“一米活一业、兴一镇、带一方”的效果。
党群共建、组织化生产,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。采取“村级党组织+企业+村集体+农户+基地”联动模式,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。党委政府推动。出台广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“十条”措施,2023年以来兑付群众购买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直补资金960余万元;2024年投入协作资金700万元,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7000亩,其中,云之香企业5000亩,那糇芒合作社2000亩,调动了农户和米业企业生产的积极性。村党组织驱动。联合八宝镇16个村集体,成立稻香八宝米种植公司,把16名党组织书记选入公司董事会,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一头接群众连资源、一头接公司连市场的作用,组织群众流转土地、规范种植、科学管理,把土地、资金、政策等资源整合抱团发展,驱动群众、企业和村级党组织三方共赢,预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每个村均在5万元以上。企业带动。云之香、那糇芒等企业采取统一种植品种、统一规范种植、统一技术管理、统一收购价格、统一产品质量的订单生产模式,与村集体稻香公司、群众签订合同保底收购,收购面积1万亩,其中莲城2000亩、旧莫500亩、坝美1500亩、八宝6000亩,保底收购价均为1.8元/市斤(稻谷)。群众联动。村级党组织通过组织群众就近务工、土地流转、参与管理、订单收购等方式,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,让群众广泛参与到米业发展中来,实现收入多元化。
党建引领、专业化运作,“人造”变“智造”。广南县委、县政府引导,扎实用好中央人才帮扶团资源,致力八宝米业技术攻关,强化科技赋能,提高生产效能。护好种源。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专家工作站,在八宝镇建立35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、1000亩八宝米研究基地、200亩八宝米良种繁育基地。完成旧莫板茂八宝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,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4个,经过多方努力,成功研发出具有八宝谷血统的7个系列优质稻种,确保了八宝米的“地道性”。机耕机种。积极与中国科学院、云南农业大学、文山州农科院进行科研合作,采用现代水稻工厂育秧技术、水稻机插秧技术、飞防、机收等科技手段,提升八宝米栽种现代化水平,实现降本增效,由人工费900元/亩降低至550元/亩,亩均降本增效350元。同时,推广“稻+鱼虾鳝”“稻+轮作”“稻+旱种”等模式,提高田地效能,增加群众收入。精深智造。引导云之香公司投入1.2亿元资金,建设国际领先的瑞士布勒集团日产150吨优质米高标准化生产线,促成米业加工“三提高、四降低”(提高出米率、碎米利用率、成品级率和降低能耗、人工、仓储及异色米粒),实现每市斤稻谷降本增效0.31元。
政企联动、品牌化运营,“贡米”变“众米”。围绕八宝米特色优势,政企联动,加大项目整合和资金投入,推动八宝米业“一二三产”融合发展。依托八宝田园风光和稻作文化,建设八宝田园综合体,采取“1(县数投公司)+1(八宝镇稻香公司)+N(涉及一、二、三产业的各种业态及相关企业、合作社等)”模式,推动八宝田园综合体建设、实体化运营,同时以八宝稻香为主题,举办系列稻作文化节,以旅游带动米品走向市场、走上餐桌,又以米品及稻作文化拉动旅游经济。2024年以来,八宝田园综合体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,带动八宝米销售500余吨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0余万元。依托八宝贡、云之香、那糇芒等龙头企业,成功培育“八宝贡”“云之香”“句町润米”“那糇芒”4个八宝米品牌,研发出清香、润口和家米等系列产品,销售价格得到极大提升,比普通大米高出6元以上的价钱。依托“线上+线下”销售渠道,组织企业开展八宝米进展会、进平台、进基地、进直播间、进景区“五进”活动,产品打进上海、北京等一线城市。2024年前三季度,八宝米业加工企业共销售品牌包装八宝米1.65万吨,实现销售收入9226万元。贡米进入大众视野,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,成为人人可享用的“贡米”。
目前,八宝米业在县委主导、政府有为、企业作为、群众广泛参与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下,逐步走上“一二三产”融合发展之路,2024年促农实现“五联增”。就近务工增收。八宝米栽种、收割用工800人,按150元/天计算,为群众增收12万元。基地管理增收。吸纳10人参与八宝米示范种植基地管理,按150元/天计算,为群众增收14万元。进企上班增收。八宝贡、云之香、那糇芒、益康米业等4家龙头企业和八宝田园综合体,吸纳群众实现稳定就业100人,保底工资3500元/月。流转土地增收。村集体公司、合作社、大户流转群众土地1254.6亩,平均每亩500元,实现群众增收62.73万元。降本增效增收。企业将提高加工技术降本增效的0.31元以“28”分配方式,20%(0.06元)用于增加企业运营,80%(0.25元)用于增加稻谷收购价格,实现群众亩均增收300元。
通讯员:张天诚
原文链接:https://ylxf.1237125.cn/Html/News/2024/11/29/464453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